當(dāng)前位置: 首頁 品種 苦地丁功效與作用

苦地丁功效與作用

《中華本草》

【名稱】苦地丁

【出處】出自《中藥志》。

【拼音名】Kǔ Dì Dīnɡ

【英文名】Bunge Corydalis Herb, Herb of Bunge Corydalis

【別名】地丁、地丁草、紫花地丁、扁豆秧、小雞菜。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罌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。[br]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rydalis bungeana Turcz.[br]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集全草,洗凈、曬干、切段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地丁紫堇 多年生草本,高10-30cm,基本無毛。根細直,長3-10cm,少分枝,淡黃棕色。莖3-4條,叢生。莖葉互生;葉柄長0.4-4cm;葉片長1.5-3.5cm,灰綠色,二至三回羽狀全裂,末裂片倒卵形,上部常2淺裂成3齒??偁罨ㄐ蝽斏?,長1-6.5cm,果期可達12cm;苞片葉狀,羽狀深裂;花梗長1-3mm;萼片2枚,小,早落;花淡紫色,長10-12mm;花瓣4,外輪2瓣先端兜狀,中下部狹細成距,距長4.5-6.5mm,內(nèi)輪2瓣形小;雄蕊6,每3枚花絲合生,形成2束;子房狹橢圓形,外被柔毛。蒴果狹扁橢圓形,長1.2-2cm,花柱宿存,內(nèi)含種子7-12枚。種子扁球形,直徑1.5-2mm,黑色,表面光滑,具白色膜質(zhì)種阜?;ㄆ?-5月,果期5-6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曠野、宅旁草叢中或丘陵、山坡疏林下。[br]資源分布:分布于內(nèi)蒙古、寧夏、甘肅、陜西、山西、山東、河北、遼寧、河南等地。
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 全草皺縮成團,伸展后長5-30cm。主根扁圓柱形,長3-5cm,直徑1-1.5(-3)mm;表面棕黃色或黃白色,較粗糙,有縱溝及皺紋,常呈二股扭曲狀,有支根和須根;質(zhì)較硬,易折斷,斷面平坦,黃白色,中心棕色。根莖較短,長2-5mm,有節(jié),可見葉痕;質(zhì)硬,斷面黃白色,中心有白色髓或中空。莖叢生,纖細,有5個棱脊及縱紋,灰綠色或黃綠色,長5-20cm,直徑l-2.5mm,節(jié)間較長;質(zhì)柔軟,易壓扁,斷面中空,略呈纖維性。葉多皺縮破碎,暗綠色或灰綠色,有長柄;葉片二至三回羽狀全裂,裂片纖細;柔軟?;ǖ仙僖娀蛞寻櫩s破碎。蒴果灰綠色或黃綠色,扁長橢圓形;果皮質(zhì)脆,常破碎或裂成2片,留有兩條棕黃色的種框。種子扁心形,黑色,有光澤。氣青草樣,味苦而持久。[br]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:略呈五角形。表皮細胞1列,外被較厚的角質(zhì)層;氣孔有的略下陷。皮層薄壁細胞形狀不規(guī)則,棱脊處有厚角細胞7-10列,中柱鞘纖維環(huán)有l(wèi)-2列纖維,棱脊處為4-5列;纖維胞腔較大,壁非木化。外韌型維管束位于棱脊處。韌皮部狹窄。木質(zhì)部由導(dǎo)管、管胞、木纖維和木薄壁細胞組成,壁均非木化。髓部中央有大空腔。[br]葉表面觀: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稍平直;氣孔少數(shù),不定式。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呈波狀彎曲;氣孔較多,副衛(wèi)細胞3-6個。
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全草含多種生物堿:消旋的和右旋的紫董醇靈堿(corynoline),乙酰紫堇醇靈堿(acetylcorynoline),四氫黃連堿(tetrahydrocoptisine),原阿片堿(protopine),右旋異紫堇醇靈堿(isocorynoline),四氫刻葉紫堇明堿(tetrahydrocorysa-mine),二氫血根堿(dihydrosanguinarine),乙酰異紫堇醇靈堿(acetylisocorynoline),11-表紫堇醇靈堿 (11-epicorynoline),紫堇文堿(corycavine),比枯枯靈堿(bicuculline),12-羥基紫堇醇靈堿(12-hydroxycorynoline),斯氏紫堇堿(scoulerine),碎葉紫堇堿(cheilanthifoline),大棗堿(yuziphine),去甲大棗堿(noryu-ziphine),異波爾定堿(isoboldine),右旋地丁紫堇堿(bungeanine),右旋13-表紫堇醇靈堿(13-epicorynoline)。

【作用】1.抗菌:苦地丁注射液在體外對甲型鏈球菌、肺病炎雙球菌、卡地雙球菌有抑制作用。對副流感仙臺病毒亦有抑制作用。[br]2.對中樞社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作用:苦地丁總生物堿25.50mg/kg皮下注射,可抑制小鼠自發(fā)活動;12.5.25.50mg/kg皮下注射,對閾下催眠劑量的戊巴比妥鈉和水合氯醛有協(xié)同催眠作用;25.35mg/kg皮下注射,本身也有催眠作用;15.30mg/kg皮下注射可對抗脫氧麻黃堿對小鼠活動的增加;75mg/kg腹腔注射可減少戊四唑驚厥鼠數(shù),但25.50mg/kg腹腔注射具有易化士的寧的驚厥作用。

【毒性】毒性很小,小鼠用相當(dāng)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(8ml/kg)腹腔注射,未見死亡;用10ml/kg則有3/10死亡??嗟囟∽⑸湟簩β樽碡埮c犬靜脈注射,可見暫時性血壓下降,半分鐘內(nèi)恢復(fù);用離體蛙心灌注,有抑制心臟的作用。

【鑒別】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粉末1g,加甲醇10ml,在水浴上回流10min,濾過。濾液稍濃縮后,取1ml,加濃鹽酸4-5滴及鎂粉(或鋅粉)少許,在沸水浴中加熱3min,溶液呈粉紅色。(檢查黃酮類)(2)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約1g,酸性乙醇回流提取,濾過。濾液回收乙醇,殘渣加2%鹽酸約5ml溶解,用氨水堿化,氯訪提取3次,合并提取液,用無水硫酸鈉脫水,濾過。濾液濃縮至1ml,為樣品液。以普羅托品、紫堇靈為對照品。點樣于堿性硅膠G薄層板上,以氯仿-乙醚-乙醇-氨水(18:2:1:0.05)展開10cm。取出,晾干,噴以改良碘化秘鉀試劑,供試品色譜與對照品色譜在相應(yīng)位置顯相同橘紅色斑點。(檢查生物堿類)

【性味】苦;寒

【歸經(jīng)】心;脾經(jīng)

【功效】清熱解毒;消癰腫。主流行性感冒;上呼吸道感染;扁桃體炎;傳染性肝炎;腸炎;痢疾;腎炎;腮腺炎;結(jié)膜炎;急性闌尾炎;疔瘡癰腫;瘰疬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,鮮品30-60g;或搗汁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【各家論述】1.《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清熱解毒。治癰疽疔腫,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。[br]2.《河北中藥手冊》:治急性傳染性肝炎。[br]3.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:消炎解毒。治黃疸肝炎,高熱煩躁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華本草》
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
【名稱】苦地丁

【拼音名】Kǔ Dì Dīnɡ

【別名】地丁草、苦丁、小雞菜

【來源】罌粟科紫堇屬植物[b]苦地丁[/b]Corydalis bungeana Turcz.的[b]全草[/b]。夏秋采集全草,除去泥沙,曬干備用。

【性味】苦,寒。

【功效】清熱解毒,活血消腫。用于流行性感冒,上呼吸道感染,支氣管炎,急性腎炎,黃疸,腸炎,疔瘡腫毒,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,眼結(jié)膜炎,角膜潰瘍。

【用法用量】0.5~1兩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
《*辭典》

【名稱】苦地丁

【出處】《中藥志》

【拼音名】Kǔ Dì Dīnɡ

【別名】地丁(《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地丁草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。

【來源】為罌粟科植物[b]地丁紫堇[/b]的[b]全草[/b]。夏季采集全草,洗凈、曬干、切段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15~30厘米。莖由基部分枝,無毛?;~和莖下部葉長3.5~10厘米,具長柄;葉片輪廓卵形,長1.5~3.5厘米,3~4回羽狀全裂,1回裂片2~3對,輪廓斜寬卵形,具細柄或幾無柄,小裂片狹卵形至披針狀條形,寬0.5~1.2毫米。總狀花序長1~6.5厘米;苞片葉狀;萼片小,2片,近三角形;花冠紫色,花瓣4,2列,外列2瓣大,唇形,前面1瓣平展,后面1瓣基部成距,內(nèi)列2瓣小,具爪,先端愈合;雄蕊6;子房上位,花柱線形。蒴果狹橢圓形,長約1.6厘米?;ㄆ?月。果期5~6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溝、溪流及平原、丘陵草地或疏林下。分布甘肅、陜西、山西、山東、河北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四川等地。

【性狀】為干燥皺縮全草,長5~10厘米,葉具長柄;葉片3回羽狀深裂,裂片狹細。葉腋有淡紫色小花,或長橢圓形扁平的莢果,表面灰綠色,內(nèi)含數(shù)粒扁圓形、黑色的種子。味苦。
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有10多種生物堿。從其中得到苦地丁甲素、乙素、丙素和丁素(暫名)4種不同的生物堿。另含香豆精類內(nèi)酯、甾體皂甙、酚性物質(zhì)、中性樹脂和揮發(fā)油等。

【作用】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(yǎng),其水提取物(1:80)對單純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,能延緩孤兒病毒致細胞病變的作用。用全草制成苦地丁注射劑,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堿。有體外抗菌作用,對甲型鏈球菌、肺炎球菌、卡他球菌、痢疾桿菌、大腸桿菌、綠膿桿菌有抑制(試管法);對葡萄球菌(金黃色和白色)、八疊球菌也有作用(瓊脂平板打洞法)。亦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(yǎng),1:10苦地丁注射液對脊髓灰質(zhì)炎(疫苗株)愛柯18、柯薩奇B1、腺病毒Ⅲ型均未見抑制;對4個凝血單位的流感亞甲京科68-1株(1:160)無抑制,而對副流感仙臺株有抑制。毒性很小,小鼠用相當(dāng)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(8毫升/公斤)腹腔注射,未見死亡;用10毫升/公斤則有3/10死亡??嗟囟∽⑸湟簩β樽碡埮c犬靜脈注射,可見暫時性血壓下降,半分鐘內(nèi)恢復(fù);用離體蛙心灌注,有抑制心臟的作用。

【性味】①《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苦辛,寒。" ②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:"性寒,味苦,小毒。"

【歸經(jīng)】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:"入心、脾經(jīng)。"

【功效】清熱解毒。治溫病高熱煩躁,流感,傳染性肝炎,腎炎,瘰疬,腮腺炎,疔瘡及其它化膿性感染。 ①《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清熱解毒。治癰疽疔腫,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。" ②《河北中藥手冊》:"治急性傳染性肝炎。" ③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:"消炎解毒。治黃疸肝炎,高熱煩躁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(鮮者1~2兩);或搗汁。外用:搗敷。

【附方】①治急性傳染性肝炎:地丁一兩,水煎服。(《河北中藥手冊》) ②治痢疾:地丁草配火線草、地榆,煎湯服。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 ③治指頭感染初起,淋巴管炎(紅絲疔)紅腫熱痛:地丁、野菊花各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河北中藥手冊》) ④治疔腫:鮮地丁、蔥白、生蜂蜜搗敷。(《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 ⑤治濕熱瘡瘍:地丁一兩,金銀花一兩,蒲公英一兩,大青葉三錢。水煎服。(《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感染性疾病:用青綠色或黃綠色具有角果之苦地丁制成注射液,每2毫升相當(dāng)于生藥2克。每次2~4毫升肌肉注射,小兒酌減,每日2次,或根據(jù)病情增減。治療流感、上感、支氣管炎、支氣管肺炎、扁桃體炎、急性腎炎、急慢性腎盂腎炎等共297例,治愈184例(62.3%),有效70例(23.3%),無效43例(14.4%)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*辭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