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稱】菝葜
【出處】1.《名醫(yī)別錄》:菝葜,生山野,二月,八月采根,暴干。[br]2. 陶弘景:此有三種,大略根苗并相類,菝葜莖紫短小,多細刺,小減萆XIE而色深,人用作飲。[br]3.《唐本草》:陶云三種相類,非也。萆XIE有刺者,葉粗相類,根不相類,萆XIE細長而白,菝葜根作塊結(jié),黃赤色,殊非狗脊之流也。[br]4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菝葜,近京及江,浙州郡多有之。苗莖成蔓,長二,三尺,有刺。其葉如冬青,烏藥葉,又似菱
【拼音名】Bá Qiā
【英文名】Chinaroot Greenbier Rhizome
【別名】金剛根、金剛骨、金剛藤、山梨兒、鐵刷子、鐵菱角、金剛刺、金剛頭、假萆薢、山菱角、霸王力、溝谷刺、金巴斗、豺狗刺、馬甲、硬飯頭、冷飯頭、龍爪菜、普貼、雞肝根、路邊刷、鱟殼刺、鐵刺苓、飯巴鐸、冷飯巴、金剛鞭、馬鞍宮、馬加刺兜、馬加勒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。[br]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milax china L.[br]采收和儲藏:2月或8月采挖根莖,除去泥土及須根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菝葜,攀緣狀灌木。高1-3m。疏生刺。根莖粗厚,堅硬,為不規(guī)則的塊根,粗2-3cm。葉互生;葉柄長5-15mm,約占全長的1/3-1/2,具寬0.5-1mm的狹鞘,幾科都有卷須,少有例外,脫落點位于靠近卷須處;葉片薄革質(zhì)或堅紙質(zhì),卵圓形或圓形、橢圓形,長3-10cm,寬1.5-5(-10)cm,基部寬楔形至心形,下面淡綠色,較少蒼白色,有時具粉霜?;▎涡?,雌雄異株;傘形花序生于葉尚幼嫩的小枝上,具十幾朵或更多的花,常呈球形;總花梗長1-2cm,花序托稍膨大,近球形,較少稍延長,具小苞片;花綠黃色,外輪花被片3,長圓形,長3.5-4.5mm,寬1.5-2mm,內(nèi)輪花被片,稍狹。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2/3,花藥比花絲稍寬,常彎曲;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,有6枚退化雄蕊。漿果直徑6-15mm,熟時紅色,有粉霜?;ㄆ?-5月,果期9-11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木叢中、路旁、河谷或山坡上。[br]資源分布:分布于化東、中南、西南、及臺灣等地。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 根莖扁柱形,略彎曲,或不規(guī)則形,長10-20cm,直徑2-4cm。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,結(jié)節(jié)膨大處有圓錐狀突起的莖痕、芽痕及細根斷痕,或留有堅硬折斷的細根,呈刺狀,節(jié)上有鱗葉;有時先端殘留地上莖。質(zhì)堅硬,斷面棕黃色或紅棕色,粗纖維性。氣微味,味微苦。以根莖粗壯、斷面色紅者為佳。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淺棕紅色。①淀粉粒類圓形或半圓球形,直徑5-30μm,臍點點狀、裂縫狀或飛鳥狀;復粒較少,2-4分粒組成。②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(shù)個成群,淡黃色或紅棕色,類圓形、長橢圓形、類方形或不規(guī)則形,直徑40-195μm,壁厚8-45μm,木化,孔溝明顯,胞腔較小,有的含紅棕色物。③短纖維易見,淡黃色長方形或短梭狀,壁微木化。④草酸鈣針晶長75-140μm,偶有成束存在于粘液細胞中。
【化學成分】根含菝葜素(smilaxin),異內(nèi)杞甙(isoengeletin),齊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山柰素(kaempferide),二氫山柰素(dihydrokaempferid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β-谷甾醇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ylglucoside),薯蕷皂甙的原皂甙元A(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),薯蕷皂甙(dioscin),纖細薯蕷皂甙(gracillin),甲基原纖細薯蕷皂甙(methylprotogracillin),甲基原薯蕷皂甙(methylprotodioscin)等。新替告皂甙元-3-O-α-L-吡喃鼠李糖-(1→6)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neotigogenin-3-O-α-L-rhamnopyranosyl-(1→6)-β-D-glucopyranoside),新替告皂甙元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-(1→4)-O-[α-L-吡喃鼠李糖-(1→6)]-β-D-吡喃葡萄糖甙
【作用】1. 利尿,解毒作用: 煎劑對犬急性利尿?qū)嶒?,不能使尿量增加,對急性汞中毒大白鼠亦無利尿作用,但能使尿中排汞量略增加,對正常家兔及急性汞中毒家兔網(wǎng)狀內(nèi)皮系統(tǒng)功能均無明顯影響。[br]2. 抗錐蟲作用:25%與50%的煎劑,不論灌胃或腹腔注射,均能暫時抑制馬疫錐蟲的繁殖,延緩小白鼠的死亡時間,但不能清除血中錐蟲使小白鼠得以治愈。不論灌胃或注射均使小白鼠出現(xiàn)鼓腸。前者與馬齒莧合用療效增加,副作用減少,在試管內(nèi)對金黃色葡萄球菌,綠膿桿菌,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。菝葜水煎液6%濃度,醇浸液3%濃度,平板法試驗對炭疽桿菌有抑菌作用。
【炮制】將原藥用清水浸洗,潤透,切成薄片,曬干。
【性味】甘;酸;性平
【歸經(jīng)】肝;腎經(jīng)
【功效】祛風利濕;解毒消癰。主風濕痹痛;淋濁;帶下;泄瀉;痢疾;癰腫瘡毒;頑癬;燒燙傷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腸,10-30g;或浸酒;或入丸、散。
【注意】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“忌茗、醋?!?
【各家論述】1.《別錄》:主腰背寒痛,風痹,益血氣,止小便利。[br]2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時疾瘟瘴。[br]3.《品匯精要》:散腫毒。[br]4.《綱目》:治消渴,血崩,下利。[br]5.《本草原始》:利小便。[br]6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緩肝堅腎,清小腸火,化膀胱水。治惡瘡,毒瘡,蟲毒。[br]7.《南京民間藥草》:化痰止咳。浸酒服,可治筋骨麻木。[br]8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治疝氣。[br]9.《江蘇植藥志》:泡酒服治心頭痛。[br]10.《浙江民間草藥》:治流火。[br]11.《四川中藥志》:清熱,除風毒。治崩,帶,血淋,瘰疬,跌打損傷。[br]12. 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祛風除濕。治腰腿疼痛,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,腸炎腹瀉。[br]13. 江西《中草藥學》:解毒祛風,為瘡癰要藥。治歷節(jié)痛風,肌肉麻痹,食道癌,牛皮癬。[br]14.《綱目》:菝葜,氣溫味酸,性澀而收,與萆XIE仿佛。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華本草》
【名稱】菝葜
【拼音名】Bá Qiā
【別名】金剛藤、鐵菱角、馬加勒、筋骨柱子、紅燈果
【來源】百合科菝葜屬植物[b]菝葜[/b]Smilax china L.的[b]根狀莖[/b]。其葉也入藥。全年可采,洗凈,切片曬干,或用鹽水浸泡數(shù)小時后蒸熟,曬干。夏季采葉,曬干。
【性味】甘、酸,平。
【功效】祛風利濕,解毒消腫。根狀莖:治風濕關(guān)節(jié)痛,跌打損傷,胃腸炎,痢疾,消化不良,糖尿病,乳糜尿,白帶,癌癥;葉:外用治癰癤疔瘡,燙傷。
【用法用量】根狀莖1~2兩;外用葉適量,研末調(diào)油外敷。
【摘錄出處】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【名稱】菝葜
【出處】《別錄》
【拼音名】Bá Qiā
【別名】金剛根、王瓜草(《日華子本草》),金剛骨(《儒門事親》),金剛藤(《履巉巖本草》),山梨兒、金剛樹、鐵刷子(《救荒本草》),鐵菱角(《綱目》),金剛刺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,金剛頭、假萆薢、山菱角、霸王引(《嶺南采藥錄》),溝谷刺、金巴斗、豺狗刺、鱟殼藤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》),馬甲、硬飯頭、冷飯頭(《廣州植物志》),龍爪菜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普貼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雞肝根、路邊刷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鱟殼刺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,鐵刺苓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,飯巴鐸、冷飯巴(《四川中藥志》),金剛
【來源】為百合科植物[b]菝葜[/b]的[b]根莖[/b]。2月或8月采挖根莖,除去泥土及須根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攀緣狀灌木。根莖橫走,呈不規(guī)則的彎曲,肥厚質(zhì)硬,疏生須根。莖硬,高0.7~2米以上,有倒生或平出的疏刺。葉互生,革質(zhì),圓形乃至廣橢圓形,長5~7厘米,寬2.5~5厘米,先端突尖或渾圓,基部渾圓或闊楔形,有時近心形,全緣,3~5脈,下面綠色;葉柄長4~5毫米,沿葉柄下部兩側(cè)有卷須2條?;▎涡裕菩郛愔?;傘形花序,腋生;苞片卵狀披針形;花被裂片6,2輪,矩圓形,黃綠色;雄花直徑約6毫米,雄蕊6,花絲短,長約4毫米,藥黃色;雌花較??;直徑約3毫米,退化雄蕊成絲狀,子房上位,長卵形,3室,柱頭3裂,稍反曲。漿果球形,紅色?;ㄆ?~5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長于山坡、灌木叢林緣。分布我國長江以南各地。
【性狀】干燥根莖略呈圓柱形,微彎,結(jié)節(jié)狀,有不規(guī)則的凹陷。長約8~15厘米,直徑約2~4厘米。外表褐紫色,微有光澤,結(jié)節(jié)膨大處常有堅硬的須根殘基及芽痕,或留有堅硬彎曲的細根。質(zhì)堅硬,難折斷,斷面黃棕色,平坦。產(chǎn)于江蘇的較細而長,俗稱"金剛鞭";產(chǎn)于浙江的較粗壯,俗稱"鐵菱角"。
【化學成分】根莖含薯蕷皂甙元和多種由薯蕷皂甙元構(gòu)成的皂甙。又含生物堿、酚類、氨基酸、有機酸、糖類。種子油含粗脂肪11.2%,其脂肪酸中含油酸48.4%,亞油酸39.1%。
【作用】①利尿、解毒作用 煎劑對犬急性利尿?qū)嶒?,不能使尿量增加,對急性汞中毒大白鼠亦無利尿作用,但能使尿中排汞量略增加,對正常家兔及急性汞中毒家兔網(wǎng)狀內(nèi)皮系統(tǒng)功能均無明顯影響。 ②抗錐蟲作用 25%與50%的煎劑,不論灌胃或腹腔注射,均能暫時抑制馬疫錐蟲的繁殖,延緩小白鼠的死亡時間,但不能清除血中錐蟲使小白鼠得以治愈。不論灌胃或注射均使小白鼠出現(xiàn)鼓腸。前者與馬齒莧合用療效增加,副作用減少,在試管內(nèi)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綠膿桿菌、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。
【炮制】將原藥用清水漫洗,潤透,切成薄片,曬干。
【性味】甘,溫。 ①《別錄》:"味甘,平溫,無毒。" ②《救荒本草》:"味甘酸。" 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甘苦,平。"
【歸經(jīng)】《綱目》:"足厥陰、少陰。"
【功效】祛風濕,利小便,消腫毒。治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,肌肉麻木,泄瀉,痢疾,水腫,淋病,疔瘡,腫毒,瘰疬,痔瘡。 ①《別錄》:"主腰背寒痛,風痹,益血氣,止小便利。" 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時疾瘟瘴。" ③《品匯精要》:"散腫毒。" ④《綱目》:"治消渴,血崩,下利。" ⑤《本草原始》:"利小便。" ⑥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緩肝堅腎,清小腸火,化膀胱水。治惡瘡,毒瘡,蟲毒。" ⑦《南京民間藥草》:"化痰止咳。浸酒服,可治筋骨麻木。" ⑧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治疝氣。" ⑨《江蘇植藥志》:"泡酒服治心頭痛。" ⑩《浙江民間草藥》:"治流火。" ⑾《四川中藥志》:"清熱,除風毒。治崩、帶,血淋,瘰疬,跌打損傷。" ⑿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祛風除濕。治腰腿疼痛,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,腸炎腹瀉。" ⒀江西《中草藥學》:"解毒祛風,為瘡癰要藥。治歷節(jié)痛風(類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),肌肉麻痹,食道癌,牛皮癬。"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,大劑1~3兩;浸酒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熏洗。
【附方】①治關(guān)節(jié)風濕痛:鐵刺苓、活血龍、山楂根各三錢至五錢。煎服。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 ②治患腳,積年不能行,腰脊攣痹及腹屈內(nèi)緊急者:菝葜凈洗,銼之,一斛,以水三斛,煮取九斗,以漬曲及煮去滓,取一斛漬飯,釀之如酒法,熟即取飲,多少任意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 ③治筋骨麻木:菝葜浸酒服。(《南京民間藥草》) ④治消渴,飲水無休:菝葜(銼,炒),湯瓶內(nèi)堿各一兩,烏梅二個(并核捶碎,焙干)。上粗搗篩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瓦器煎七分,去滓,稍熱細呷。(《普濟方》菝葜飲) ⑤治小便多,滑數(shù)不禁:金剛骨為末,以好酒調(diào)三錢,服之。(《儒門事親》) ⑥治下痢赤白: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,為末,白梅肉丸如雞頭大。每服五丸至七丸,小兒三丸。赤痢甘草湯下,白痢烏梅湯下,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。(《履巉巖本草》) ⑦治沙石淋:菝葜二兩。搗羅為細散。每服一錢匕,米飲調(diào)下。服畢用地椒煎湯浴,連腰浸。(《圣濟總錄》菝葜散) ⑧治乳糜尿:楤木(鳥不宿)根、菝葜根莖各一兩。水煎,分早晚二次服。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 ⑨治食道癌:鮮菝葜一斤。用冷水三斤,濃縮成一斤時,去渣,加肥豬肉二兩,待肥肉熟后即可。此系一日量,分三次服完。(《中草藥治腫瘤資料選編》) ⑩治赤白帶下:菝葜半斤,搗碎煎湯,加糖二兩。每日服。(《江蘇藥材志》) ⑾治流火:鐵刺苓煎汁與豬腳煮食,或配土牛膝二錢煎服。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
【各家論述】《綱目》:"菝葜,氣溫味酸,性澀而收,與萆薢仿佛。"
【臨床應用】①治療外科急性感染 菝葜根1斤切碎,甘草25克,水煎兩次,濾液合并文火濃縮至1000毫升左右,菝葜根濃度相當于50%。每次50毫升,日服2次。門診治療癤癰67例,隨訪27例均獲顯效;蜂窩織炎、淋巴結(jié)炎、乳腺炎63例,隨訪48例,顯效43例,效果不明顯5例;腹部炎性包塊、闌尾膿腫8例,隨訪7例,顯效6例,效果不明顯1例。 ②治療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 取鮮菝葜根2斤,用乙醇提取法制成300毫升注射液,每安瓿2毫升。每次肌注2毫升,每日1次。治療52例,痊愈15例,顯效10例,好轉(zhuǎn)23例,無效4例。 ③治療牛皮癬 取菝葜根20~40克,用溫開水1500毫升浸泡10小時,煮沸40~80分鐘,每日分2~3次飯后服。治療107例,痊愈(癥狀消失,皮損消失,或尚留幾小塊損害)13例,顯效(癥狀基本消失,皮損消退約60~80%)26例,有效(癥狀明顯減輕,皮損消失約30~60%,或皮損普遍變平、縮小,紅色減退,鱗屑減少)46例,無效23例。痊愈病例停藥后,部分有復發(fā),但一般較輕,再服菝葜仍然有效。 ④治療癌腫 取菝葜根塊洗凈、切片、晾干,每日用干品0.5~1斤浸入6~7斤水中,1小時后用文火煎煮3小時去渣,加入肥肉1~2兩再煎1小時,約得煎液500毫升,于1日內(nèi)多次飲服。適用于胃癌、食管癌、直腸癌、乳腺癌、宮頸癌、鼻咽癌,其中以胃癌和食管癌效果較好。具有增進食欲、減少嘔吐、疏通狹窄食管,以及利尿消腫、增強體力、提高紅細胞及血紅蛋白,和一定的止痛安眠作用。據(jù)200例(病情輕重不一)的觀察,約45%的患者可獲得近期療效,癥狀緩解;個別病例可獲得根治;有的控制1年多,沒有癥狀;少數(shù)病例腫瘤縮小,但多數(shù)未見變化。本品對脾胃虛寒體質(zhì)者較為適宜;此類病人服藥后,感到胃腸舒適,脹氣減輕,食量增加,食道癌患者粘液涎沫明顯減少。反之陰虧偏熱體質(zhì)者,服后常易引起口干、煩躁、便秘、尿赤、口粘膜破潰,或便血、胃腸道出血。故對應用放射治療后引起的一系列熱性反應不宜應用。實踐中觀察到,本藥對消化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,對腸道粘膜發(fā)炎的充血、水腫有收斂作用。因此,應用于宮頸癌放射治療后的直腸結(jié)腸反應,出現(xiàn)粘液血便者,有良好效果。由于本品含有皂素及鞣酸等雜質(zhì),對胃腸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,所以加用豬肉同煎以中和皂素及雜質(zhì),以免刺激胃腸引起惡心、嘔吐。
【備注】本植物的葉(菝葜葉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【摘錄出處】《*辭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