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(dāng)前位置: 首頁 品種 螻蛄功效與作用

螻蛄功效與作用

《中華本草》

【名稱】螻蛄

【出處】出自《本草綱目》;《綱目》:螻蛄穴土而居,有短翅四足,雄者善鳴而飛,雌者腹大羽小,不善飛翔。吸鳳食土,喜就燈光,人藥用雄。

【拼音名】Lóu Gū

【英文名】African Mole Cricket, Chinese Mole Cricket

【別名】螻蟈、天螻、蝚、蟪姑、螻窒、蟓蛉、杜狗、炙鼠、津姑、螻蜮、仙姑、石鼠、碩鼠、蛄、土狗、地狗、拉拉古、土狗崽、地牯牛、拉拉狗、拉蛄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螻蛄科動物非洲螻蛄和華北螻蛄的全蟲。[br]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2.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[br]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捕捉,在夜晚用燈光誘捕,或翻地時捕捉。捕后用沸水燙死,曬干或烘干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1.非洲螻蛄,成蟲全體淡黃褐色或暗褐色,全身密被短小軟毛。體長2.8-3.3cm。頭圓錐形,暗褐色,觸角絲狀,復(fù)眼卵形,黃褐色。咀嚼式口器。前胸背板堅硬膨大,卵形,背中央有一條下陷的縱溝。前翅革質(zhì)軟短,黃褐色。后翅大,膜質(zhì)透明,淡黃色,前足發(fā)達(dá),扁鏟狀;中足較小;后足長大,腿節(jié)發(fā)達(dá),在脛節(jié)背側(cè)內(nèi)緣有3-4個能活動的刺。腹部紡錘形,柔軟,尾毛1對。[br]2.華北螻蛄,與前種的主要區(qū)別是體形較大,體長3.9-4.5cm,體色略淺,腹部圓筒形,后足脛節(jié)背側(cè)內(nèi)緣有活動的刺1根,有時消失。數(shù)量較少。余同前種。

【生境分布】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棲息于庭院、田園及潮濕處,尤其是在大量施用過有機(jī)肥料的地方,多而密集。晝伏夜出,有很強(qiáng)的趨光習(xí)性。[br]資源分布:分布于全國各地。
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(1)非洲螻蛄,蟲體多斷碎,完整者長2-3.3cm,寬4-10mm。頭部呈茶棕色雜有黑棕色;復(fù)眼黑色有光澤;翅膜質(zhì)多破碎,足多碎落,后足脛節(jié)背側(cè)內(nèi)緣有刺3-4根。腹部近紡錘形,有節(jié),皺縮,呈淺黃色。質(zhì)軟蝗碎有特異臭氣。[br](2)華北螻蛄,體型稍大,長3.9-4.5cm,體色稍淺,腹部圓筒形,后足脛節(jié)背側(cè)內(nèi)緣有刺1根。
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螻蛄機(jī)體組織中含15種氨基酸,主要有精氨酸(arginine),胱氨酸(cystine),組氨酸(histidine),賴氨酸(lysine),?;撬幔╰aur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及微量的亮氨酸 (leucine)等。前腸中有?;撬帷V心c中含淀粉酶(amylase),α葡萄糖苷酶(α-glucosidases),如麥芽糖酶(maltase),松三糖酶(melezitase),蔗糖酶(sucrase)及海藻糖酶(trehalase)。尚有β-半乳糖苷(β-galactoside),β-果糖甙(fructoside),胰蛋白酶樣蛋白酶(trypsin-like proteinase),凝乳酶(chymosin,rennin),氨肽酶(aminopeptidase),氨基三肽酶(aminotripeptidase),氨基乙酰基-L-亮氨酸二肽酶(glycyl-L-leucine dipeptidase)脂酸酶(lipase)等。

【作用】螻姑粉混懸液灌胃,對家兔不能證實(shí)其利尿作用。

【毒性】螻蛄長期喂飼,對家兔與小白鼠并未見中毒現(xiàn)象。

【炮制】揀凈雜質(zhì),除去翅足,或焙至黃褐色用。

【性味】味咸;性寒;小毒

【歸經(jīng)】膀胱;小腸;大腸經(jīng)

【功效】利水通淋;消腫解毒。主小便不利;水腫;石淋;瘰疬;惡瘡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-4.5g;研末,1-2g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涂。

【注意】體虛者慎服,孕婦禁服。

【附方】①治水病腫滿喘促,不得眠臥:螻姑五枚,曬令于,研為未。食前,以暖水調(diào)下半錢至一錢,小便通利為效。(《圣惠方》)②治面浮水腫:土狗一枚,輕松一字。共為細(xì)未,每用少許,鼻中,其黃水盡從鼻中出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分水散)③治石淋,導(dǎo)水:螻蛄七枚,鹽二兩。同于新瓦上鋪蓋焙干,研未。溫酒調(diào)一錢匕服。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④洽小便不通:螻蛄三枚(微炒),苦瓠子三十粒(微炒)。搗細(xì)羅為散。每服以冷水調(diào)下一錢。(《圣惠方》)⑤洽頸項(xiàng)漂瘍:帶殼螻姑七枚,生取肉,人丁香七粒,于殼內(nèi)燒過,與肉同研,用紙花貼之。(《救急方》)⑥治小兒臍風(fēng)汁出:甘草(炙,挫)、螻姑(炙焦)各一分。上二味,搗羅為散,摻敷臍中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甘草散)⑦治緊唇:自死螻蛄,灰,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⑧治齒牙疼痛:土狗一個,舊糟裹定,濕紙包煨焦,去糟,研未敷之。(《本事方》)
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水腫:取螻蛄去盡頭、爪、翼,置鍋內(nèi)以文火焙焦,研成細(xì)未。每日2錢,分3次用開水或米湯送服,5-7天為一個療程。臨床試治各種類型水腫17例,多數(shù)患者于服藥后1-2小時尿量及次數(shù)即開始增加;1天后大便亦由硬變坎或?yàn)橄∷螖?shù)增多;佳之水腫逐漸消退,輕者2-5天,重者8-15天,治程中來見毒性反應(yīng)及副作用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華本草》
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
【名稱】螻蛄

【拼音名】Lóu Gū

【別名】拉拉蛄、土狗

【來源】螻蛄科昆蟲[b]螻蛄[/b]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rois或[b]大螻蛄[/b]G. unispina Saussure的成蟲[b]全體[/b]。夏秋捕捉,開水燙死,曬干。

【性味】咸,寒。有小毒。

【歸經(jīng)】歸膀胱、大腸、小腸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利水消腫。用于水腫、腹水、小便不利等癥。

【用法用量】3~5只,焙干研粉,黃酒或溫開水送服。

【注意】體虛及孕婦忌服。

【備注】(1)用于大腹水腫、小便不利等實(shí)癥,可與大戟、芫花等配伍。如用治尿閉,可用螻蛄焙焦,趁熱研碎,用黃酒或開水調(diào)服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
《*辭典》

【名稱】螻蛄

【出處】《本經(jīng)》

【拼音名】Lóu Gū

【別名】梧鼠(《荀子》),螻蟈(《呂氏春秋》),螜、天螻(《爾雅》),蟪蛄(《本經(jīng)》),螻窒、蟓蛉、杜狗、蛞螻(《方言》),炙鼠、津姑、螻蜮(《廣雅》),碩鼠(崔豹《古今注》),蝸蛄(《廣志》),土狗(《本事方》),地狗(《滇南本草》),拉拉古(《廣雅疏證》),土狗崽、地牯牛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拉拉狗(《河北藥材》),拉蛄(《山東中藥》)。

【來源】為螻蛄科昆蟲[b]螻蛄[/b]的干燥[b]全蟲[/b]。夏、秋間耕地翻土?xí)r捕捉,或晚上點(diǎn)燈誘捕。捕得后用沸水燙死,曬干或烘干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體長圓形,淡黃褐色或暗褐色,全身密被短小軟毛。雌蟲體長約3厘米余,雄蟲略小。頭圓錐杉,前尖后鈍,頭的大部分被前胸板蓋住。觸角絲狀,長度可達(dá)前胸的后緣,第1節(jié)膨大,第2節(jié)以下較細(xì)。復(fù)眼,對,卵形,黃褐色;復(fù)眼內(nèi)側(cè)的后方有較明顯的單眼3個??谄靼l(fā)達(dá),咀嚼式。前胸背板堅硬膨大,呈卵形,背中央有1條下陷的縱溝,長約5毫米。翅2對,前翅革質(zhì),較短,黃褐色,僅達(dá)腹部中央,略呈三角形;后翅大,膜質(zhì)透明,淡黃色,翅脈網(wǎng)狀,靜止時蜷縮折疊如尾狀,超出腹部。足3對,前足特別殳達(dá),基節(jié)大,圓形,腿節(jié)強(qiáng)大而略扁,脛節(jié)扁闊而堅硬,尖端有銳利的扁齒4枚,上面2個齒較大,且可活動,因而形成開掘足,適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。后足腿節(jié)大,在脛節(jié)背側(cè)內(nèi)緣有3~4個能活動的刺,腹部紡錘形,背面棕褐色,腹面色較淡,呈黃褐色,末端2節(jié)的背面兩側(cè)有彎向內(nèi)方的剛毛,最末節(jié)上生尾毛2根,伸出體外。 生活于潮濕溫暖的沙質(zhì)土壤中,特別是在大量施過有機(jī)質(zhì)肥料的地中更多。春、秋兩季,最為活動,常在晚間出動開掘土面成縱橫隧道,白天隱伏洞中。趨光性強(qiáng),能飛翔。

【生境分布】全國大部地區(qū)有分布。主產(chǎn)江蘇、浙江、山東、河北、安徽、遼寧等地。

【性狀】干燥的蟲體,多已碎斷而少完整。完整者長約3厘米,頭胸部呈茶棕色,雜有黑棕色;復(fù)眼黑色而有光澤;翅膜質(zhì),多碎落,足亦多折損不全,腹皺縮,淺黃色,有的呈黑棕色。疏生短絨毛,或無毛,質(zhì)軟,易碎。有特異的腥臭氣。以身干、完整、無雜質(zhì)及泥土者為佳。
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血淋巴中游離氨基酸有13種,其中丙氨酸、組氨酸、纈氨酸含量較高。睪丸中的游離氨基酸有丙氨酸、天冬氨酸、谷氨酸、甘氨酸、組氨酸、異亮氨酸、亮氨酸、脯氨酸、絲氨酸、酪氨酸、纈氨酸,其中以脯氨酸濃度為最高,天門冬氨酸、絲氨酸、酪氨酸為最低。尿中的氨基酸有胱氨酸、賴氨酸、精氨酸、天門冬氨酸、谷氨酸、甘氨酸以及未詳?shù)陌被岬?;此等氨酸,亦為血淋巴所有。精囊中未找到精氨酸和賴氨酸?

【作用】螻蛄粉混懸液灌胃,對家兔不能證實(shí)其利尿作用。螻蛄長期喂飼,對家兔與小白鼠并未見中毒現(xiàn)象。

【炮制】揀凈雜質(zhì),除去翅足,或焙至黃褐色用。

【性味】咸,寒。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咸,寒。" ②《別錄》:"無毒。" 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冷,有毒。"

【歸經(jīng)】入胃、膀胱經(jīng)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"入胃。" ②《本草求真》:"入腸、胃。" ③《玉楸藥解》:"入足太陽經(jīng)。"

【功效】利水,通便。治水腫,石淋,小便不利,瘰疬,癰腫惡瘡。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難產(chǎn),出肉中刺,潰癰腫,下哽噎,解毒,除惡瘡。" 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惡瘡,水腫,頭面腫。" ③朱震亨:"治口瘡。" ④《綱目》:"利大小便,通石淋,治瘰疬,骨鯁。" ⑤《玉楸藥解》:"清利濕熱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~1.5錢;或入散劑。外用:研末撒或搐鼻。

【注意】氣弱體虛及孕婦均忌服。

【附方】①治水病腫滿喘促,不得眠臥:螻蛄五枚,曬令干,研為末。食前,以暖水調(diào)下半錢至一錢,小便通利為效。(《圣惠方》) ②治面浮水腫:土狗一枚,輕粉一字。共為細(xì)末。每用少許,搐鼻中,其黃水盡從鼻中出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分水散) ③治石淋,導(dǎo)水:螻蛄七枚,鹽二兩。同于新瓦上鋪蓋焙干,研末。溫酒調(diào)一錢匕服。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 ④治小便不通:螻蛄三枚(微妙),苦瓠子三十粒(微炒)。搗細(xì)羅為散。每服以冷水調(diào)下一錢。(《圣惠方》) ⑤治頸項(xiàng)瘰疬:帶殼螻蛄七枚,生取肉,入丁香七粒,于殼內(nèi)燒過,與肉同研,用紙花貼之。(《救急方》) ⑥治小兒臍風(fēng)汁出:甘草(炙,銼)、螻蛄(炙焦)各一分。上二味,搗羅為散,摻敷臍中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甘草散) ⑦治緊唇:自死螻蛄,灰,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 ⑧治齒牙疼痛:土狗一個,舊糟裹定,濕紙包煨焦,去糟,研末敷之。(《本事方》) ⑨水腫?。ǜ?jié)M,喘急,不能安臥)。用螻蛄五枚,焙干為末,飯前用開水送服一錢,以小便通暢為效,有人加甘遂末一錢、商陸汁一匙,忌鹽一百日。又方:不便不通者,用螻蛄下截焙研,水磁服半錢,立通。又方:用螻蛄一個、葡萄心七個,搗爛,露一領(lǐng)先,曬干,共研為末,酒送服。又方:夏季收集螻蛄陰干,分頭、腹、尾,焙過收存,治上身水腫,用頭末七個;治身體中部水腫,用腹末七個;治下身水腫,用尾末七個,飯前服,酒送下。 ⑩大腹水腫。用螻蛄炙熱,每天吃十個。又方:用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大黃各三錢,共研為末。以螻蛄七個,加搗爛的蔥,在新瓦上焙干,去掉翅足,每個剪作左右兩半。退左側(cè)水腫時,即以蟲的左側(cè)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藥末二錢,黎明時,用淡竹葉、天門冬煎激發(fā)調(diào)服。三天后,照這種方法服蟲的右側(cè)七片。 ⑾大小便不通。用螻蛄、蜣螂各七個,男取蟲頭,女取蟲身,瓦上焙焦,研為末。以樗皮煎汁送服。極效。 ⑿胞衣不下。用歸螻蛄一個,水煎開二十次,灌入即下。
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水腫:取螻蛄去盡頭、爪、翼,置鍋內(nèi)以文火焙焦,研成細(xì)末。每日2錢,分3次用開水或米湯送服,5~7天為一個療程。臨床試治各種類型水腫17例,多數(shù)患者于服藥后1~2小時尿量及次數(shù)即開始增加;1天后大便亦由硬變軟或?yàn)橄∷?,次?shù)增多;繼之水腫逐漸消退,輕者2~5天,重者8~15天。治程中未見毒性反應(yīng)及副作用。

【備注】同屬動物大螻蛄亦供藥用。形態(tài)與上種相似,但體較大,長約4厘米以上,腹部圓筒形,休色較淡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*辭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