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地網訊】
未來擺在飯桌上的主食,或許不是小麥饅頭、面條或米飯了,而變成了土豆粉饅頭、面條。這便是“土豆主糧化”戰(zhàn)略。
農業(yè)部辦公廳日前印發(fā)《2015年種植業(yè)工作要點》,把馬鈴薯(俗稱土豆)產業(yè)開發(fā)列為七項重點工作之一。
農業(yè)部副部長余欣榮1月6日在“馬鈴薯主糧化戰(zhàn)略研討會”上表示,今后要通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,使馬鈴薯的種植面積、單產水平、總產量和主糧化產品在馬鈴薯總消費量中的比重均有顯著提升,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、小麥、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。
昨日(3日)上午,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、辦公室主任陳錫文,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國新辦就“一號文件”解讀稱,調整農業(yè)結構,鼓勵農民在條件適合的地方種土豆,搞土豆深加工,延長產業(yè)鏈條,符合中央政策。
至此土豆主糧化戰(zhàn)略逐漸明晰。通俗講,就是土豆加工成饅頭、面條、米粉等主食,繼稻米、小麥、玉米后土豆將躋身主糧“第四大金剛”。預計2020年50%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。
但土豆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主食背后是,國家糧食安全的戰(zhàn)略考慮。
為了糧食自給 土豆端手里
傳統(tǒng)上,吃飯時端在手里、拿在手里吃的叫主糧,盛在盤子里放在餐桌中間的叫副食。但在中華飲食文化圈里,土豆常以配菜示人,但在國外,幾乎都是主糧?,F在國家糧食安全形勢也需要“土豆回歸主糧”了。
國家糧食安全戰(zhàn)略提出,保證谷物基本自給,口糧絕對安全。我國雖然已經實現了糧食產量“十一連增”,但糧食進口量也連年遞增。1996年《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》首次提出糧食自給率不低于95%的目標,《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(guī)劃綱要(2008-2020年)》再次確認這一目標。但事實上,到2014年,中國糧食自給率已經跌到87%。
且據農業(yè)部數據,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增量將達到1000億斤以上,但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,小麥、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(xù)增產的空間變小、難度加大。而馬鈴薯耐寒、耐旱、耐瘠薄,適應性廣,種植起來更為容易,更能滿足未來糧食自給的要求。
且從農業(yè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角度講,全國工業(yè)和城市用水占總量的30%強,農業(yè)用水則占近70%,而且其中有效用水僅占1/3.以現有三大主糧為例,水稻、小麥、玉米都是高耗水作物,其中,小麥一季生理需水100方,玉米為120-140方。把這一基數乘以它們的種植面積,得出天文數字的耗水量,而土豆恰恰是耐旱、耐低溫、耐鹽堿同時生長期短并高產的作物。
因此,馬鈴薯主糧化已成為必然的選擇,專家預計到2020年,50%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。余欣榮表示,將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,“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,把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.5億畝,把馬鈴薯畝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,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”。
當然土豆也是“渾身是寶”,與傳統(tǒng)的口糧相比,土豆飽腹感強,十分耐餓。且營養(yǎng)價值高,蛋白質含量高,擁有人體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。也是所有糧食作物中維生素含量最全的,含量相當于胡蘿卜的2倍;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。比小麥、玉米、水稻更耐貯存,土豆全粉可以貯存15-20年不變質。
目前馬鈴薯“主糧化”只是中國農科院、國家食物與營養(yǎng)咨詢指導委員會和中國種子協(xié)會的意見,并沒有上升到國家層面。不過據央視消息,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(zhàn)略。
轉基因技術并進 “市場不能被外企占領”
同樣為保障糧食安全,或與土豆主糧化戰(zhàn)略“齊頭并進”的是轉基因技術的推進。
中央“一號文件”9年6次提轉基因。2015年中央“一號文件”指出要加強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、安全管理、科學普及。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年前也明確“搶占技術制高點”、“市場不能被外企占領”。
韓俊昨日在解讀2015年中央“一號文件”時表示,支持科學家搶占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制高點,中國作為13億人的大國,人多地少,農業(yè)發(fā)展面臨的環(huán)境資源約束越來越強,在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方面我們不能夠落伍。
雖然中國糧食總產量已實現“十一連增”,但不可否認,出口減少、進口增加已成為當前中國糧食市場的基本格局。數據顯示,2014年,中國進口谷物同比增長近34%,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包含大豆在內的中國統(tǒng)計口徑的糧食,進口突破9000萬噸——這幾乎相當于澳大利亞和法國在2012年糧食產量之和。
農業(yè)部農產品市場流通專家洪濤指出以前我國糧食增收主要依靠施肥、超采地下水等一些透支耕地的手段實現,目前耕地的生產能力已經接近極限,未來糧食增產主要將依靠科技創(chuàng)新,而轉基因對于糧食實現增產、保障糧食安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不過談及轉基因,繞不開的是安全問題。對此陳錫文表示,就轉基因技術而言必須做到三點:科技必須領先,管理必須嚴格,上市產品必須確保消費者知情。由此,管理和保障知情權變得尤為重要。
中國社科院農村發(fā)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,目前我國從國外進口一些轉基因農產品,但轉基因作物種植很少,除了棉花外,基本還沒有實現商業(yè)化,因此還不用過分擔心基因污染問題。與傳統(tǒng)作物相比,轉基因作物確實存在一定風險性,但是通過正規(guī)篩選和管理的轉基因作物或產品安全還是有保障的。(騰訊財經綜合)
聲明: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(chuàng)資訊,享有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,未經本網站協(xié)議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站、個人不得轉載、鏈接或其他方式進行發(fā)布,違者必究!
時下,大姚縣新街鎮(zhèn)夏家壩村委會的燈盞花迎來了頭茬采收,充滿生機的花海不僅為當地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,更開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。走進種植基地,一朵朵燈盞花爭相盛開,紫色的花朵緊挨緊,隨風搖曳,散發(fā)...
“這是3月份的工資,大家辛苦了。”4月9日,在中方縣中方鎮(zhèn)烏溪村的三葉青種植基地,負責人周友良正按照工時將務工費發(fā)放到村民手中。“我們把村里的荒山荒地利用起來,整修后種植中藥材,今天正在進行第一...
中新網甘肅新聞4月9日電(田美玲)走進張掖市甘州區(qū)花寨鄉(xiāng)的田間地頭,一臺臺搭載北斗導航系統(tǒng)的智能拖拉機隆隆作響,播種、施肥、旋耕、耙地……一粒粒優(yōu)質小麥種子被精準播撒。這一場景便是該鄉(xiāng)通過土地規(guī)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