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地網訊】
每年6月,不管行情漲跌,太子參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,今年適值5月,太子參再次成為熱門話題,吸引眾多商家關注,究其原因,無非就種植面積、庫存、氣候減產,運行周期,資本關注等幾方面熱門話題,以下本人就產地情況,品種習性、氣候影響、行情展望等試作分析,供諸君參考。
一、產地情況
(1)2018年-2020年,貴州為全國第一大太子參產區(qū),占全國種植面積約60%,其次為福建產區(qū),另外河北省石家莊市無極縣,安徽省宣城市,山東省臨沂市,江西省新余市、吉安市,四川省達州市,重慶市奉節(jié)縣,湖南省隆回縣等地均有一定種植面積。
(2)受2018年62-65元/公斤,2019年50-55元/公斤,2020年35-42元/公斤,連年低價,加上氣候災害造成減產,近三年過半藥農均處于低產量、低價格賠錢賣貨,造成2020年秋種時減種了部分面積。江西、四川、重慶、湖南均減種明顯,福建減種約1/3,貴州則呈復雜分化狀態(tài),近90%為重茬復種面積,只部分技術較好的大戶在都勻市勻東鎮(zhèn),福泉市龍昌鎮(zhèn),銅仁市玉屏縣,黃平縣機場片區(qū)新開荒種植了約6000余畝新種地,之前2018-2020年的原主產區(qū)域甕安縣草塘鎮(zhèn)、建中鎮(zhèn)、中坪鎮(zhèn)、玉山鎮(zhèn);黃平縣機場高塘坡片區(qū);岑鞏縣平莊鎮(zhèn)、天星鄉(xiāng)、水尾鎮(zhèn);施秉縣牛大場鎮(zhèn)吳家塘村、銅古村、柳塘村洞上至黃泥慶;福泉市牛場鎮(zhèn)、陸坪鎮(zhèn)均明顯減少了種植面積,綜合種苗、肥料、除草劑、農藥銷售情況及在地面積實地跟蹤考查,2021年全國太子參種植面積減種約35%,貴州太子參種植面積則占全國約70%,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產區(qū),價格波動影響著全國的太子參交易行情。
二、品種習性
太子參屬于淺根系作物,抗旱能力差,出苗后喜歡三晴兩雨,氣溫在22℃-28℃的環(huán)境中生長,喜濕怕澇,根部發(fā)展主要在4-5月形成,部分根部在6月底至7月中旬形成,在根部形成期間,長時間下雨或干旱高溫均會造成太子參減產明顯。
三、氣候影響
自2016年以來,只有2017年較風調雨順,氣候適宜太子參生長,其余年份均有高溫、冰雹、雨水過多等氣候因素造成太子參減產,以貴州為例,在太子參根部發(fā)展最重要的4-5月,2019年和2021年4-5月雨水偏多,造成減產明顯,2020年4月27日-5月8日,連續(xù)12天29℃-34℃的高溫及冰雹,亦造成一定產量的減產。
附:2019年4-5月份和2021年4-5月份貴州產區(qū)降雨參照表
四、行情展望
(1)藥材品種的周期性是眾多藥商關注的重點。
(2)美國放水,造成與美元掛鉤的大宗商品通貨膨脹,能否波及到太子參亦是各方關注之焦點。
(3)受疫情影響,資本投資渠道偏窄,受人氣關注度的影響,資本的眼光能否轉向中藥材的人氣品種值得關注。
(4)自2013年來,2013-2015年多數藥商以30-55元/公斤的價位存貨,均在2016年120-140元/公斤時獲利離場,2017-2018年以75-100元/公斤存貨的藥商終因沒扛過2019-2021年4月漫長的市場低迷,部分藥商已陸續(xù)揮淚離去;2019年50-55元/公斤存貨的藥商,亦有不少在2021年5月解套出場,2020年35-42元/公斤入場的新老客戶,出場者均已獲利,時至今日,不管交易是否流通或是庫存,經過2021年5月的重新洗牌,庫存貨源已多在70元以上,新貨尚未上市,減種與減產均已成既定事實,行情下滑的空間極小,給眾多關注者帶來了遐想空間。
(中藥材天地網聲明:此文屬于行業(yè)人士供稿,中藥材天地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)
聲明: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(chuàng)資訊,享有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,未經本網站協(xié)議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站、個人不得轉載、鏈接或其他方式進行發(fā)布,違者必究!